来源:中国绿色时报发布时间:2022-11-10阅读次数:1
中国绿色时报1月30日报道(记者 郝健 林泽攀 王建兰) 荒漠化问题的日益严峻,一直在促使人们积极寻找防治办法。
国家林业局发布的《第四次中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公报》显示,截至2009年底,我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为262.3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33%。这些土地分布在18个省(区、市)的 508个县级行政单位。监测结果还表明,我国土地荒漠化和沙化局部地区仍有扩展,但整体已得到初步遏制,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在持续减少。
防治荒漠化的力量,正得以持续释放。
作为林业科研国家队和荒漠化研究领域主力军,早在上世纪50年代初,中国林科院就积极开展防沙治沙研究与实践,在防沙治沙应用基础与应用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从2006年起,国家林业局、中国科学院、教育部共同组织开展了“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防沙治沙关键技术研究与试验示范”项目。其目的是为了研究集成高效的荒漠化防治技术与模式,为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等重大生态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进一步减轻风沙危害、促进经济发展。
这一项目分共性研究和示范研究两部分进行。其中,设置植物材料选育扩繁、沙区植被快速恢复、水土资源合理配置与工程防沙等方面的共性选题3个,即防沙治沙植物材料筛选与扩繁、沙区植被快速恢复技术及防沙治沙战略对策研究;沙区水土资源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技术研究;沙区人居环境安全保障与工程体系研究。此外,项目还设置了内蒙古东部沙地草场风蚀沙化控制技术等7个试验示范课题。
历时5年,经过全国48个单位、500余位科研人员的协同攻关,项目筛选出一批优良的防沙治沙植物新材料,并提出了相应的快速扩繁技术和优化培育技术,完善了飞播、封育促进沙区人工植被快速恢复技术体系,系统研究了流动沙地固定技术和沙区水土资源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技术,还立足沙区产业经济发展,研究提出了退化草场改良及持续高效利用技术和沙区特色产业发展模式。3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际科技合作奖、4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证明了科研成果的份量。
“本研究突出解决了防沙治沙、恢复植被、提高土地生产力等重大生态环境工程的技术难题,完善了风沙灾害防治技术体系。”该项目负责人、中国林科院荒漠化研究所所长卢琦研究员告诉《中国绿色时报》记者。中国林科院荒漠化研究所于2009年成立,目标定位是促进科学与技术进步、满足国家生态需求、服务和支持国际履约,是我国成立的首个荒漠化研究所。
除了对生态的严重威胁,荒漠化还直接导致了贫困的加剧。据统计,在我国的贫困县中,有 60%以上集中在荒漠化地区,有5000多万人口直接受到荒漠化危害。即使是在整体状况初步得到遏制的当下,荒漠化对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仍不容小觑。
那么,项目的实施是否给这些贫困地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改变呢?
现实可以就这个问题一一作解。
通过将研究成果与生产实践相结合,防沙治沙配套技术推广目前已应用到18个省(区、市)的50多处试验示范区,包括7个种苗扩繁基地和94万亩技术示范基地,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通过植被恢复与重建、飞播、封育等技术措施,示范区内的植被覆盖度在原有基础上提高了15-30个百分点,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也有显著提高。这批科技示范样板,辐射带动了周边地区荒漠化防治与植被恢复重建。当地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农牧民生活水平有大幅提高。
在西藏的狮泉河镇,“砾石沙障+防护林带+人工草地+灌溉系统”四位一体的技术模式,挽救了即将因风沙灾害而废弃的城镇,产生了20余亿元的经济效益;在内蒙古科尔沁沙地,推广的碱化草地改良配套技术,改良各类碱化草地1330公顷,使鲜草产量平均达到1.38吨/公顷,增收450余万元;在同属内蒙古的呼伦贝尔沙地,流动沙地生物沙障直播综合固沙技术使流沙2年即可控制,3年实现固定;在陕西省靖边县建立的沙产业开发链,重点开发草块、草颗粒等产品,并建成一条年加工生产能力2万吨的生产线……
卢琦介绍说,项目还完善了我国防沙治沙技术体系,不仅将项目成果应用于生产实践,还应用于我国荒漠化防治的中长期发展战略,对我国防沙治沙事业特别是西北地区依靠科技开展大范围的生态环境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
据悉,在分析我国沙化土地利用现状、成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国内外防沙治沙成就、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防沙治沙关键技术研究与试验示范”项目从科学分区和重点布局、实施一批重点工程项目、加大荒漠化防治科技支撑力度、建立土地沙化监测和工程评价体系、创新防沙治沙机制等5个方面出发,提出了我国中长期防治荒漠化战略,成为今后我国荒漠化防治事业的行动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