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发布时间:2013-10-31阅读次数:37
江泽慧
生态文化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其研究虽发端于当代,但究其深刻的内涵、丰富的内容和多彩的表现形式而言,却具有悠久的历史。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不同文明形态下的生态文化,都会对其上层建筑和社会经济发展方式产生重大的影响和作用。生态文化作为一个新兴学科的提出,引起学界同仁和社会的高度关注与广泛参与。中国生态文化协会组织专家团队从各自不同的学科背景和视角,开展了中国生态文化体系研究,着力推动生态文化的理论研究、实践应用与社会传播。
一、生态文化契合时代应运而生
“天人关系”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天人合一”是人类追求的理想境界。当人类走过原始社会、农业文明,进入工业文明近300年后,开始朝着生态文明的方向迈进。人类在创造辉煌文化及其物质和精神成果的过程中,对自然的基本态度也在逐步发生着变化:由原始社会对自然的崇拜敬畏,发展到农业文明对自然的有限开发利用,进入传统工业文明对自然的改造甚至“征服”……历经三次工业革命,工业文明进入科技迅猛发展和高度信息化时代,欧美有称21世纪“系统与合成生物学”将引发生物科技与产业革命。
相对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可以说是最富活力和创造性的文明。不可否认,传统工业文明对于推进人类科技进步和财富积累做出了贡献,但对于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和资源环境的疯狂掠夺也达到了极致。随着科技的突飞猛进和生产力的日益强大,“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取向和财富欲望不断膨胀,加之战争的掠夺和摧毁,使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过度消耗,远远超出了环境承载力和生态自我修复能力。传统工业文明依赖于自然资源高消耗、生态环境高污染维持经济增长的方式,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更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随之而来的生态与环境灾难频发和地球生命支持系统的日益脆弱,已经危及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警示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只是“人类中心主义”的幻想和错误的狂妄,迫使人类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重新抉择可持续发展的新文明。
在《寂静的春天》问世30年后的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共识。“和谐”将取代“征服”,成为生态文明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核心理念。生态文化作为一个新兴学科领域,首先在中国这个具有五千年华夏文明和璀璨文化的国度应时而生,方兴未艾。
二、生态文化体系及其核心思想内容
泱泱五千年,中华民族孕育了博大精深的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共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家园。本研究从生态文化的内涵特征与演进、结构与功能,生态文化的哲学智慧、美学层面、伦理考量、行为实践、产业振兴、事业建设、制度融合、崛起与展望等十个方面,构筑了中国生态文化体系。其主体思想与核心内容主要体现在:
一是本研究通过探讨文化与文明的关系,文化与生态文化的关系,生态文化与生态文明的关系,提出了生态文化的内涵。
研究认为:生态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化是研究人与自然相互关系上的文化现象,致力于在精神、物质、制度、行为四个层面上,构建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关系。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协同发展的文化。
广义生态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创造的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以人与自然相互关系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文化现象为研究对象,其研究范围包括人类在与自然交往过程中,为适应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环境,实现自然生态文化价值,满足人类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需求的一切活动与成果。
狭义生态文化指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共存共荣的生态意识、价值取向和社会适应。包括生态哲学、生态伦理、生态美学、价值观念以及思维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文化载体和生态文化的制度融合。生态文化的本质要求,不仅涉及对天人关系的认知、感悟和“道法自然”的精神境界及发展理念,而且涉及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荣的道德规范、行为规范和社会生态适应等。
生态文化是培植生态文明的根基,生态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推进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而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又丰富了生态文化的时代内涵。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精辟论述,不仅为生态文化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而且赋予生态文化以新的定位、任务和使命。
二是本研究以哲学的视角探讨生态文化的哲学智慧,提出:生态文化的灵魂是生态哲学,体现为生态智慧。生态智慧主要表现为对生态系统的准确认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反思、对生态价值的全面把握、对生态文明的根本追求。
指出:生态哲学把世界看作是“自然-人-社会”复合生态系统。天文、人文、文化,是人类在与自然相互依存交往过程中,从自然现象与自然精神中引申而来的。楷模天地,师法自然,创立文明,大自然是人类文明真正的源泉。揭示了万物相联,包容共生;平衡相安,和谐共融;平等相宜,价值共享;永续相生,和谐文明的生态文化思想精髓。
回答了生态系统的有机创造性和内在联系性。人类是地球生命系统中的成员,与其他生物及其环境因素具有功能和结构的依赖性,构成鲜活的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以自然为中心”到“以人类为中心”两个发展阶段,正开始进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第三个阶段。平等相宜,价值共享的生态价值观是生态文明社会的价值取向。
三是本研究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世界观,超越人类中心主义与自然中心主义的二元对立,提出了生态文化的伦理考量。
揭示了“天地与我同一,万物与我一体”,宇宙自然界和人类具有整体关联性的深刻内涵。借鉴现代生态科学,形成生态伦理道德观,将人类道德视野放大到了由人与自然构成的整个世界,转变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方式和生产生活方式,提出相应的道德规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特色的生态伦理观包括“天人合一”的生存智慧,“和谐共生”的价值追求,“知天畏命”的道德态度,“仁爱万物”的道德情怀,“爱有差等”的道德原则,“与天地参”的道德理想。从生态伦理的角度看,生态文化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文化、和谐文化。
四是本研究从生态文化的美学层面,提出了审美层面是支撑生态文化的另一个鼎足。让生态美学从自然科学走进社会科学,在美学体系之内加进了人的生态关怀。
研究指出:生态审美是人们可以欲求的一种期待或构想,即人们从风景那里获得审美愉悦,而这些风景本身又包含着生态功能。在这种形式与功能结合下,审美体验可推动和维护健康的生态系统,因而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人类健康与福祉。生态审美的对象,既是自然本身,也包含对自然的重现和再造。建设美丽中国,体现了自然美与人文美相结合的生态审美观。
生态审美是人类追求生存、生活与自然和谐的一种主客体交融统一、相合无际的意境。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是构成美丽中国的基本要素。人们都向往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气清地净,老百姓渴望能喝上干净水、呼吸清新空气、吃上安全食品、住上敞亮房子、有个舒适宜居的环境,这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诉求,是美丽中国的基本内涵,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人类生命的意义正是在与天地自然的联系中得以拓展,在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得以创造。
五是本研究着力生态文化实践运用,提出了加强生态文化事业的战略思路和振兴生态文化产业的建设路径。
研究指出:生态文化事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公益事业。要以普惠广大民众、覆盖城乡,融入发展、融入生活为目标,以保障公民的生态文化生活权利为目的,向民众提供生态产品与文化服务。要建立政府主导、财政投入、社会和民众参与的机制,完善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载体建设。依托资源优势,加强各类生态文化园区建设,建立标本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普馆等生态文化普及场所。加强生态文化现代媒体传播体系平台建设,大力宣传森林、中华人文古树名木、野生动植物以及竹、茶、花卉等文化和生态美学文化,森林旅游和养生文化,湿地文化和海洋文化、草原和荒漠绿洲文化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为推动生态文化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发挥示范、普及和导向作用。把生态意识教育上升为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把生态文明教育作为中小学义务教育和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生态文化产业是在国家政策指导和市场引导下以提供实物形态的生态文化产品和可参与、可选择的生态文化服务为主的市场化经营的绿色产业。提出:中国的生态文化产业方兴未艾,政府应当设立专项资金和扶持政策,支持具有区域民族特色和品牌效应的优秀传统生态文化产业和创意产品的传承与创新研发。因地制宜,将森林和野生动物文化(竹文化、花文化、茶文化)、草原文化、湿地文化、荒漠绿洲文化、海洋文化、生态旅游文化等各具特色的生态文化元素,融入生态文化产品创造和产业发展之中,完善产业链、提升竞争力,使其成为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和改善民生的绿色产业。
六是本研究着力于改革创新,着力于生态文化与生态制度的交融促进,提出了生态文化的制度融合。指出:生态文化核心理念是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基本价值取向,要用先进的生态文化理念引领制度创新,将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与生态文化优势结合,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研究提出:要把生态效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森林资源核算与绿色经济评价体系,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保护管理制度、环境保护管理制度、林地林权保护监管制度,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损害赔偿制度,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等生态制度的创新热点、基本原则和主攻方向。
三、21世纪生态文化的崛起与展望
21世纪是生态文明的世纪。保护地球家园、构建和谐世界、促进共同发展,建立平等互惠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之路,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具有国际态势的基本理念与主流选择。
21世纪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走向生态文明的世纪,而生态文化植根于民众之中,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生态智慧,融合现代文明成果与时代精神,构筑中华民族人与自然和谐共荣的精神家园,已日益成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和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因素。生态文化的崛起,顺应与契合了生态文明时代发展大趋势,代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因此,我们研究的结论是:21世纪,以中华文化为核心的生态文化将融合各国优秀文化元素,以其巨大的渗透力和感染力,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成为生态文明时代的主流文化,引领人类文化发展进入一个新时期。
谢谢大家!
作者简介 江泽慧,国际木材科学院院士,加拿大Alberta大学法学名誉博士,中国林科院和国际竹藤中心首席科学家,博士生导师,材料学科带头人。现任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国际竹藤组织董事会联合主席,国际竹藤中心主任,中国林学会理事长,中国生态文化协会会长,中国竹产业协会会长,中国花卉协会会长。
历任安徽农业大学副校长,校长、党委书记;安徽省人大副主任;国家林业局党组成员,中国林科院院长、分党组书记;第四、五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协常委。
江泽慧主任长期从事森林利用学、木材科学与技术以及生态学等学科领域的教学、科研和科技管理工作,主持国内外重大科技项目30余项,领衔中国生态文化体系研究。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其他省部级奖9项,专利40余项;出版专著有《世界主要树种木材科学特性》、《中国林业工程》、《中国现代林业》、《世界竹藤》、《中国棕榈藤》、《绿竹神气》中英文等16部,发表论文百余篇,培养研究生60余名。2001年作为专家领导小组组长主持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研究成果写入《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
1992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1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02年6月获全球环境基金颁发的“全球环境领导奖”,2011年领导的团队获“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优秀团队奖”。担任《林业科学》编委会主任、《中国工程科学》副理事长。